当前位置:首页 > 汉朝历史 > 正文

刘启彦与济南的山水相逢

摘要: 一、笔墨浸润的泉城岁月1983年那个多雨的夏天,刚从浙江美院毕业的刘启彦拖着画箱走进济南老城区。青石板路上蒸腾的暑气与此起彼伏...

一、笔墨浸润的泉城岁月

1983年那个多雨的夏天,刚从浙江美院毕业的刘启彦拖着画箱走进济南老城区。青石板路上蒸腾的暑气与此起彼伏的泉水声,构成了他与这座城市最初的对话。在芙蓉街斑驳的砖墙前,他第一次尝试用枯笔皴擦表现青砖的质感,这种后来成为其标志性笔法的技艺,正源自对济南建筑肌理的深刻观察。

刘启彦与济南的山水相逢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
大明湖南岸的秋柳诗社旧址,成为刘启彦长达二十年的创作据点。每年深秋,他都会在此支起画架,记录柳枝从金黄到凋零的全过程。2010年创作的《明湖秋韵》系列中,那些看似随意的留白处,实则是画家对"佛山倒影"的现代化演绎——用虚景呼应实景,以空白承载记忆。

二、地理符号的艺术转译

在刘启彦的创作年表里,2005年是个重要节点。那年黄河小浪底调水调沙期间,他在泺口险工段连续写生28天,创作出长达15米的《黄河之水》手卷。画面中胶着的赭石颜料与飞白的笔触形成强烈对比,恰如泥沙俱下的母亲河。这幅作品后来被中国国家画院收藏,其独特的"泥带水皴"技法影响了一代山东画家。

他对趵突泉的诠释则展现出截然不同的美学追求。2018年个展《泉的N次方》里,三维建模技术与传统水墨碰撞,三股泉眼被解构成无数个不断重组的几何图形。这种实验性创作引发艺术界热议,有评论家称之为"时代的《鹊华秋色图》"。

三、城市更新的艺术见证

当济南启动明府城保护性改造时,刘启彦主动请缨担任艺术顾问。他坚持保留曲水亭街的原始坡度,并在景观设计中融入《老残游记》的文学意象。如今游客触摸到的每一块栏板石刻,都能在其1989年的写生册中找到原型。

在华山湖湿地公园建设中,他提出的"以艺塑景"令人耳目一新:将《华山摩崖石刻》的章法结构转化为步道走向,用观景平台复现水墨画的散点透视。这种将艺术基因植入城市肌理的做法,开创了公共艺术参与城市规划的新范式。

四、薪火相传的济南叙事

2015年成立的"启彦工作室"已成为济南重要的艺术教育基地。在这里,他要求年轻画家们每天清晨去黑虎泉打水研墨,通过肢体记忆感知城市脉搏。学生王璐的《护城河夜巡》系列,正是受老师"夜画千佛山"的启发,用钛白粉表现月光下的古城墙。

在最近完成的《济南二十四节气》项目中,七十二名弟子分别选取一个泉池进行创作。刘启彦特意保留了自己少年时初到济南画的珍珠泉草图,与学生们的新作并置展出。这种跨越时空的对话,恰似泉水奔涌不息的永恒生命力。

五、艺术生命的在地生长

年过六旬的刘启彦依然保持着徒步写生的习惯。2024年春天,人们常在经十路延长段的工地旁看见他,画板上是正在生长中的济南超高层建筑群。在他笔下,钢筋水泥的森林与远处的齐烟九点形成奇妙共生,这种矛盾的美学张力,或许正是当代济南最真实的写照。

从《鲁绣纹样研究》到《地铁壁画中的泉城符号》,刘启彦始终在探索传统艺术的当代表达。正如他在山东美术馆回顾展前言所写:"所谓故乡,不过是笔墨与土地相互驯服的过程。"这座用四十载光阴对话的城市,早已成为其艺术生命中不可分割的基因序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