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 > 秦朝历史 > 正文

昭宣中兴与孝宣中兴:西汉盛世的两种历史叙事

摘要: 一、概念溯源:两种表述的由来"宣中兴"传统史学概念,指汉昭帝(前87-前74年在位)至汉宣帝(前74-前49年在位)期间的政治...

一、概念溯源:两种表述的由来

"宣中兴"传统史学概念,指汉昭帝(前87-前74年在位)至汉宣帝(前74-前49年在位)期间的政治复兴。这一表述最早见于《汉书·宣帝纪》赞曰:"宣之治,信赏必罚,综核名实,政事文学法理之士咸精其能,至于技巧工匠器械,自元、成间鲜能及之,亦足以知吏称其职,民安其业也。"班固将昭帝时期霍光辅政与宣帝亲政视为连续性的治理体系。

昭宣中兴与孝宣中兴:西汉盛世的两种历史叙事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
"孝宣中兴"则是后世部分史家提出的修正性概念,强调宣帝个人的执政成就。唐代史学家刘知几在《史通》中特别指出:"帝承武、昭之后,励精为治,号为中兴。"这种表述将政治复兴的主要功劳归于宣帝个人,淡化昭帝时期霍光专权的历史作用。

二、政治实践比较

(一)权力结构的演变

昭帝时期(前87-前74年)实际是霍光专政时代。始元六年(前81年)的盐铁会议虽展现士人议政风气,但决策权始终掌握在以霍光为首的外戚集团手中。元凤元年(前80年)平定上官桀、桑弘羊政变后,霍光彻底掌控朝政,形成"政事一决于光"。

宣帝地节二年(前68年)霍光去世后,皇帝开始系统收回权力:地节四年(前66年)族灭霍氏,元康元年(前65年)设立中书宦官参与枢机,神爵元年(前61年)建立刺史制度,逐步构建起皇帝直接掌控的行政体系。

(二)经济政策的延续与创新

昭帝时期延续武帝晚年政策,始元六年(前81年)废除酒榷,部分放松盐铁专卖。本始元年(前73年)诏令减免田租,恢复"三十税一"。

宣帝亲政后推出系列创制:地节三年(前67年)诏令"池籞未御幸者,假与贫民"皇家苑囿;甘露二年(前52年)建立常平仓制度,成为后世粮食储备政策的典范。考古发现的居延汉简显示,当时河西走廊的粮价稳定在每石30-50钱之间,远低于武帝时期的100余钱。

三、文化建设的差异

昭帝时期的文化政策相对保守。盐铁会议上贤良文学对儒家思想的推崇,客观上为后来儒学独尊奠定基础,但当时朝廷仍坚持"道杂之"的治国理念。

宣帝时期出现重要转变:甘露三年(前51年)召开石渠阁会议,讨论五经异同,皇帝亲临决断。黄龙元年(前49年)图画十一功臣于麒麟阁,建立以皇权为中心的政治象征体系。出土的尹湾汉简显示,当时郡国级官吏中通晓《论语》《孝经》者占比达73%,反映儒学教育的普及。

四、边疆治理的成就

昭帝时期完成武帝未竟事业:元凤三年(前78年)平定辽东叛乱,次年(前77年)楼兰归附。但匈奴问题仍未解决,本始二年(前72年)匈奴仍能发动两万骑入侵乌孙。

宣帝时期取得决定性胜利:本始三年(前71年)联合乌孙大破匈奴,神爵二年(前60年)设立西域都护,甘露三年(前51年)呼韩邪单于入朝,实现"城晏闭,牛马布野"和平景象。悬泉汉简记载当时西域诸国"遣子入侍"者达十七国之多。

五、历史评价的嬗变

东汉班固在《汉书》中构建"昭宣"连续叙事,强调霍光"匡国家,安社稷"功绩。这种观点被《资治通鉴》继承,形成传统史学的标准表述。

唐宋以后出现重新评价:司马光虽沿用"宣"之说,但特别指出"宣之政,优于孝昭";明代王夫之在《读通鉴论》中直言:"帝之世,霍光专之,非帝能也"将政治成就主要归于宣帝。这种观点在当代史学界仍存争议,田余庆等学者强调应当区分制度性延续与个人作为的不同层面。

六、现代史学的再认识

当代考古发现促使重新审视这段历史。敦煌悬泉置遗址出土的诏书简牍显示,宣帝时期的政令执行效率显著提升。北京大学藏西汉简《昭帝诏书》则证明,早在昭帝时期就已开始调整武帝时的严苛法律。这些新材料表明,"中兴"渐进过程,不宜简单归功于某个特定时期或个人。

武汉大学历史系教授陈伟提出:"宣之际的制度改革具有连续性,宣帝的独特贡献在于将霍光时代的临时措施制度化。"这种观点试图调和两种传统叙事,强调制度演进的内在逻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