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 > 汉朝历史 > 正文

冰雪艺术中的光影诗人刘恒甫

摘要: 一、破冰而出的艺术觉醒1980年生于黑龙江的刘恒甫,自幼在银装素裹的北国长大。哈尔滨兆麟公园的冰灯游园会是他最早的艺术启蒙,那...

一、破冰而出的艺术觉醒

1980年生于黑龙江的刘恒甫,自幼在银装素裹的北国长大。哈尔滨兆麟公园的冰灯游园会是他最早的艺术启蒙,那些在零下三十度依然绽放光彩的冰雕,在他心中埋下了审美的种子。2003年从中央美术学院毕业后,他没有选择常规的雕塑创作道路,而是毅然回到故乡,在冰雪这种转瞬即逝的介质中寻找永恒的艺术表达。

冰雪艺术中的光影诗人刘恒甫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
2012年创作的《雪国精灵》系列标志着他艺术风格的成熟。这些高度抽象化的冰雪装置作品,通过精确计算的光影折射角度,在日光下呈现水晶般的七彩光谱,在夜幕中则化为发光的几何星座。加拿大魁北克国际雪雕比赛评委会主席让·皮埃尔曾评价:"他将中国山水画的留白意境注入了冰雪艺术,让寒冷有了温度。"### 二、技术革命下的传统再造

在刘恒甫位于哈尔滨的工作室里,陈列着三十多项专利证书。其中最具革命性的是"冰体激光内雕技术"获得国家科技发明奖的技术,通过在特制冰层中植入导光纤维,实现了雕塑内部的光影流动。2018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,那些会"呼吸"的冰立方正是出自他的手笔。

但更令人惊叹的是他对传统工艺的现代化诠释。在作品《二十四节气》中,他邀请鄂伦春族老艺人用桦树皮制作原始模具,再通过3D扫描技术转化为不锈钢铸模。最终成型的冰雕表面既有手工雕刻的肌理,又具备工业级精度,这种"新旧对话"的创作方式已成为中国当代冰雪艺术的典范。

三、寒地美学的文化远征

2024年在威尼斯双年展的中国馆,刘恒甫的《冰书》装置引起轰动。365块雕刻着甲骨文的冰砖在恒温箱中缓慢融化,水滴落在特制宣纸上形成不断变化的水墨痕迹。这件作品暗喻文明传承的脆弱与坚韧,英国《卫报》艺术评论称其"消失诠释永恒"他的艺术实践始终贯穿着对寒地文明的思考。在东北抗联密营遗址创作的《雪原记忆》,用冰晶还原了当年战士们用雪构筑的掩体;《渔猎文明》系列则通过冰面下的全息投影,再现了赫哲族冬捕的古老场景。这些作品超越了地域限制,成为人类应对极端环境的智慧见证。

四、冰灯不灭的传承之火

每年冬季,刘恒甫都会在松花江畔举办"冰灯运动"工作坊。这里没有商业冰雕的华丽造型,而是引导参与者用冰箱冻制的小冰块进行创作。"真正的艺术应该像冰一样平等"他常对学员说,"阳光给予它色彩,温度决定其形态,但每块冰都有独特的折射方式。"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开设的《寒地艺术方法论》课程中,他系统梳理了从史前岩画到当代装置的寒冷地带艺术谱系。令人意外的是,选课学生中有三分之一来自热带地区,这种反差恰好印证了他倡导的"用寒冷感知温暖"的美学理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