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 > 汉朝历史 > 正文

白菊盛开的商业传奇

摘要: 泥土里长出的商业梦想1988年的深秋,豫东平原的菊花开得正盛。25岁的刘启超蹲在自家三分菊花地里,手指捻着沾满晨露的花瓣,萌生...

泥土里长出的商业梦想

1988年的深秋,豫东平原的菊花开得正盛。25岁的刘启超蹲在自家三分菊花地里,手指捻着沾满晨露的花瓣,萌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。那时的他或许没有想到,这个源于土地的情怀,会在未来催生出一个年产值超20亿元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。

白菊盛开的商业传奇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
刘启超的创业故事带着鲜明的时代印记。第一批500株菊苗是他用结婚时的"永久"牌自行车,从三十里外的农科所驮回来的。最初三年,他白天在乡农机站上班,早晚侍弄菊花,把烘干的花朵装在编织袋里,搭长途车送到省城的中药材市场。妻子王秀兰记得,那些年丈夫的衣领永远沾着洗不掉的菊花香。

转折发生在1994年。省农科院的专家偶然发现刘启超种植的杭白菊苷含量高出标准值17%,这个穿着胶鞋的农民因此获得了第一笔科研合作资金。他用这笔钱购置了村里第一台真空干燥设备,在自家后院搭起30平米的加工棚,挂上了"菊农副产品加工厂"的木牌。

产业化道路上的三次飞跃

2001年,白菊公司迎来第一次战略转型。面对WTO带来的市场机遇,刘启超力排众议投入全部积蓄建设GMP车间。当时财务主管回忆:"总带着我们连夜算账,最后指着厂房设计图说'要是失败,我就回来种那三分地'"。这次豪赌换来的是全省首个菊花类药品生产资质,企业年产值首次突破千万。

2010年的品牌化战略是第二次腾飞。公司聘请专业团队重塑视觉系统,将"白菊"二字注册为商标。市场部总监李芳至今记得刘总在品牌研讨会上的话:"让消费者看见菊花就想到健康,想到健康就记起白菊"随后五年,公司建立起覆盖26个省份的销售网络,产品线从单一的菊花茶扩展到保健食品、日化用品等七大系列。

最近的数字化转型始于2018年。在90后女儿刘雯的推动下,公司搭建起农业物联网系统。每个种植基地的温湿度、光照数据实时传回总部数据中心,消费者扫码就能看到产品从种植到包装的全流程。这套系统使菊花原料优质率提升23%,帮助企业在2023年电商渠道销售额突破8亿元。

根系深厚的企业文化

走进白菊集团总部大厅,迎面是幅用十万朵干菊拼成的中国地图。这幅耗资百万的艺术品,记录着企业与全国38个菊花产区农户的合作足迹。人力资源总监赵明说:"总坚持用实物分红代替单纯现金收购,让农户分享产业链增值收益"公司的"不原则"业内广为流传:不在花期催熟、不在加工减料、不在检测妥协。品控部曾因一批价值80万的菊花苷含量不达标,顶着库存压力全部销毁。刘启超在全员大会上说:"我们卖的不是商品,是老祖宗传下来的良心"这种文化基因孕育出独特的创新机制。研发中心的"菊奖"评选已持续12届,保洁员提出的菊花渣堆肥方案也曾获得表彰。近五年公司获得专利67项,其中发明专利23项,菊花多糖提取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。

绽放中的产业生态

在白菊公司的带动下,豫东地区形成完整的菊花产业集群。周边县市发展起12个专业种植合作社,配套的包装、物流企业创造就业岗位逾5000个。2024年,公司与农科院合作建立的菊花种质资源库保存品种达286个,成为国家级农业科技示范基地。

企业的社会担当不仅体现在产业带动上。自2008年起,白菊公司持续资助传统菊艺非遗传承,修建的菊花文化博物馆年接待游客超10万人次。新冠疫情初期,公司改造生产线紧急生产菊花抗菌喷雾,向武汉捐赠物资价值超300万元。

站在新落成的研发大楼前,58岁的刘启超依然保持着清晨巡园的习惯。当被问及企业成功的秘诀,这位农民企业家弯腰抚过一株含苞的菊苗:"你看它,三年才长成,百年不绝根。做企业也是这样,要经得起时间的晒"